進入到團建這個行業有一段時間了。
我一直有一個問題,為什么所有經歷過團建的員工都不喜歡團建?
團建是2016年才開始這么叫的,之前叫做“拓展訓練”,起源是二戰,為了提高海員的生存能力的一種訓練。
但是從團建進入中國到現在,團建慢慢變了味。
花式繁多的團建公司如雨后春筍的成長,數不勝數的“教練”也多了出來,可是這方面并沒有所謂的資格證書,就是說是個人站在你面前都可以說是“教練”。
我見過真正從業10年的老教練,是一個退伍老兵,組織的是三天兩夜的“魔鬼訓練”。
一片空地,一個話筒,沒了,就這么多東西。
他一個人把這100名員工練的死去活來,抱頭痛哭,彼此相擁。
大喊著不拋棄、不放棄!
三天結束之后,你難以想象,員工們會像大學生舍不得軍訓教官一樣的,舍不得我們的培訓教練。
我私下問過朋友,這教練怎么做到的,他道:能不借助道具而展開一種深入的培訓,那這個教練自身的氣勢就足夠感染這些學員。
我是作為活動策劃的負責人,最喜歡和這個教練合作,不卑不亢,不驕傲,沒有因為自己是主教就有高高在上的態度,哪怕他的教練費是其他教練的幾倍,我都覺得值。
但話說回來,為什么員工會反映“每次團建后都想離職”?
朋友,作為一個業內人士,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,“你根本就沒參加過團建!”
聽上去很難以置信么?
就好比我們的一個項目,“動力繩圈”不知道不重要,重要的這個項目我們在上海做,是一個要做一天的項目,但是我上次看到一個同行的教練20分就把這項目做完了????
一個6小時的好項目,就這樣被一層皮毛取代了,客戶看到這項目都說:啊,這個做過了,沒意思,沒意思。那我還能說什么呢?
很多都是這樣,你有一個產品賺錢,別人看了一下,“哦,大概是這么做的!本湍盟吹降囊粋外殼去賣,這可能就是“潮流”吧。
老板也不會意識到這種質量上的問題。
我還記得我當初,花了兩天制作了策劃案,并且做了很多準備,花了1000元左右,我開了400多公里去一個南京公司,參加他們的競標。
到了又等了1個小時,然后HR出來對我們幾家團建公司說,你們把低價寫在一張紙上疊好,隨機抽幾個,其中誰低就用誰的。
我當時是震驚的!是憤怒的!是不甘的!
但我絲毫沒有表現出來,我站了起來緩緩的說:李總,我是來參加競標的,我為了這份方案,忙了足足兩天,還開了400公里來到這里,我做的準備比他們都要充足,如果只是這種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的抓鬮,我覺得我受到了侮辱,如果是這樣,那我退出。
可能對方也沒想到我的反應這么強勢,也趕忙說到:別別別,這也是老板的說的,怕麻煩,這樣,我和老板反映一下。
我當場就說:方案,不能直接向公司介紹,還要請一個外行來評鑒,那又有什么意義?
本以為,這次合作注定了要失敗,沒想到竟然真的破天荒的給了我一個介紹的機會。
過程的艱難,做過乙方的都應該知道。
我也不詳細說了,結果這公司成了我的大客戶,浙江三天兩夜。
我的方案絕對不是最便宜的,甚至還算是價格較高的,但是我卻打動了他。
如果價低者得的我也可以給的很低,一個大學生教官,一點點活動費足夠了,但那真的會有效果么?
我不禁思考了,起來僅僅是為了低價,那團建的目的是什么?
團建是給員工福利也好,教育也罷。
它都不是那么膚淺的東西,不是背下來3.14就說我把兀背下來了。
我只能奉勸各位老板一句,既然是給員工的福利就仔細聽聽策劃案的內容,多找幾家團建公司是必然的,貨比三家才正確。
如果是教育意義,策劃公司就更要多找幾家,并且了解好主訓教練的實力,可以的話讓策劃公司帶著主訓一起來。
團建對公司成員,領導層,都是會有很大的幫助,我真不想讓這么好的行業,變成聞團色變,每個員工都討厭團建,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。
拓展咨詢熱線
18061903115